追光而行的陈宇汐,以热爱为笔绘就青春华章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教室窗棂时,总能看到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——马尾辫随着写字的动作轻轻晃动,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跳动的音符,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墨香,她就是陈宇汐,一个把“坚持”刻进骨血、用热爱点亮成长之路的女孩,从初入校园时的青涩懵懂,到如今成为老师同学口中的“全能榜样”,她的故事如同春日抽枝的新绿,在时光里舒展出蓬勃的力量。
刚上高一那会儿,陈宇汐也曾陷入过迷茫,面对骤然增加的学习难度和陌生的社交环境,她像只误入森林的小鹿,在月考成绩单前红了眼眶,数学卷子上的红色叉号像尖锐的刺,扎得她心里发疼;英语口语课上结结巴巴的发音,让她恨不得把自己藏进地缝,但她没有让这种情绪蔓延太久——某个周末的午后,她翻出抽屉里珍藏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孙少安在田埂上啃着黑馍读书的画面突然击中了她:“原来困境从不是终点,而是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。”那天之后,她的课桌多了个标注着每日计划的手账本,清晨六点的晨读声里有她清亮的嗓音,晚自习结束后办公室最后一盏灯下总有她请教问题的身影。
真正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转变发生在高二科技节,当班主任宣布要组建机器人社团时,平时连电路图都认不全的陈宇汐第一个举起了手。“我想试试。”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,是她连续三个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的身影,是反复调试程序到深夜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依然发亮的模样,比赛前一周,团队遭遇致命故障:核心传感器突然失灵,所有努力眼看要付诸东流,有人提议放弃,她却蹲在地上把零件摊了一地,拿着万用表一点点排查线路,指尖被金属划破渗出细密的血珠,她只是咬着嘴唇继续,当她们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在赛场上精准识别出每一样垃圾时,评委席爆发出的掌声里,不仅有对成果的认可,更有对这个女孩韧性的赞叹。
如果说科技赛场展现了她的果敢,那么校刊编辑部的工作经历则勾勒出她细腻的另一面,作为文字记者,她总能捕捉到被采访者最真实的情感:运动会上摔倒又爬起的老将眼角的泪光,食堂阿姨提及家乡孩子时的温柔笑意,退休教师抚摸旧教案时颤抖的双手……这些细节在她的笔下化作有温度的文字,刊登在校刊头条时,常常引发师生们的共鸣,有次为了写好一篇关于非遗传承人的专题报道,她利用假期跟着老匠人学扎灯笼,竹篾划破手指也不肯停下,文章发表那天,那位七十岁的扎灯师傅捧着报纸看了又看,对身边的人说:“这丫头,比我自家孙女儿还懂我的心。”
高三的日子像上紧发条的钟表,可陈宇汐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活节奏,她会在课间带着同学做眼保健操,提醒大家劳逸结合;会在月考后组织学习小组,把整理好的错题集分享给全班;甚至在百日誓师大会上,当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,没有空洞的口号,而是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记录每天的小进步重拾信心的故事。“成长不是和别人赛跑,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种子,落在许多同学心里生根发芽,后来大家发现,班级墙上的倒计时旁边多了块“星光榜”,上面贴着每个人的微小目标——背会十个新单词、搞懂一道难题、多跑一圈步……而发起人正是陈宇汐。
现在的陈宇汐站在教学楼顶层远眺时,常常会想起三年前那个躲在角落抹眼泪的自己,那些熬夜刷题的夜晚,那些反复修改的稿件,那些失败后又重新出发的时刻,都成了她生命里珍贵的勋章,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,或许会有风雨,会有坎坷,但就像她笔记本扉页上写的那句话:“追光的人,终将成为光本身。”而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把这份光芒传递给更多同行的人。
这就是陈宇汐,一个普通却不平庸的女孩,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;她不曾刻意追逐聚光灯,却在默默前行的过程中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光,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青春最美的模样,不过是带着热爱奔赴理想,用坚持浇灌梦想,在平凡的日常里活出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hk858.cn/posta/10640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